中秋节,记得在燕台。
玉漏残时歌板动,银蟾生处酒旗开。
兴尽闭高斋。
燕台中秋追次旧游,是苏轼在公元1086年(宋神宗元丰一年)的中秋时节,重游汴京(今河南开封),追念昔日与友人相聚赏月的欢乐情景。他回忆当年与友人在汴京相聚赏月的情景,写下了这首诗。
译文:
中秋节时,记得曾经在燕台欢聚。
玉漏(古代计时器)滴尽之时,歌板也随之颤动;银蟾(月亮)升起之时,酒旗迎风招展。
兴尽之后,关上高斋。
注释:
望江南 其九:这是一首词,属于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望江南”,词牌名。“其九”是序数,表示这是第九首词。
燕台:指汴京。苏轼曾在汴京任知州,对汴京有深厚的感情。
玉漏残时:指夜已深了,时间也过去了。玉漏,古代计时器,以铜为质,形如漏壶。漏尽则指深夜时分。
歌板:歌舞用的拍板。
银蟾:月亮。
高斋:指书斋。苏轼曾自号东坡居士,此处自称“我”。
赏析:
此词为苏轼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重游时的即兴之作。词中描绘了汴京中秋之夜的繁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友谊的怀念之情。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