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子 喜秋

桐阴湿,竹声乾。
疑雨疑晴独凭阑。
十丈尘消天欲淡,一封书到雁初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捣练子·喜秋》是清代诗人许嗣隆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许嗣隆,字山涛,江苏如皋人,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进士,曾担任检讨、侍讲等职。他的仕途虽然不算特别显赫,但文学造诣颇深,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
  1. 诗歌原文
  • 原文内容:桐阴湿,竹声乾。疑雨疑晴独凭阑。十丈尘消天欲淡,一封书到雁初寒。
  • 译文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诗中的“桐阴湿,竹声乾”描绘了秋天特有的氛围——湿润的梧桐树影与竹子的干燥声音交织在一起;“疑雨疑晴独凭阑”则表现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疑惑和独自倚栏的孤独;“十丈尘消天欲淡,一封书到雁初寒”则表达了一种期待与忧虑的情感,仿佛天空中尘埃被风吹散,而一封书信的到来又让心情变得有些寒冷。
  1. 艺术特色
  • 抒情手法:此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具体的画面(如梧桐树影、竹林、天空)来抒发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容易引起共鸣。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梧桐”、“竹”、“天”等,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 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但又不失韵味和深度,体现了清代文学的典雅风格。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风貌: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反映了清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
  • 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捣练子·喜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享受的表现。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宝库,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来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