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越河口入江南界矣,随书所见 其三 (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二十二岁))

郊原有人耕,茅屋数椽治。
姑苏城不遥,渐有可人意。
冠盖喧金阊,笙歌集廛肆。
共欣物华鲜,已忘沧桑异。
舟送遗孑归,衢读劝农示。
大吏正招徕,流民何异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进越河口入江南界矣,随书所见其三(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二十二岁)》是清代文学家吴敏树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十三日,当时作者正在从浙江绍兴府的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区)出发,前往江苏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江水东流去不回,江南江北路迢迢。
山深水复关山险,行客相看泪满衣。

吴敏树以流畅的笔触描绘了长江的壮丽景色和旅途的艰辛。首句“江水东流去不回”,生动地刻画了江水的流动不息,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次句“江南江北路迢迢”,表达了旅途的遥远和漫长,以及旅途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第三句“山深水复关山险”,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反映了旅途的艰辛。末句“行客相看泪满衣”,则直接表达了旅途中人们的辛酸和苦楚,以及彼此间的相互慰藉。整首诗通过对长江的描绘和对旅途艰辛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