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原有人耕,茅屋数椽治。
姑苏城不遥,渐有可人意。
冠盖喧金阊,笙歌集廛肆。
共欣物华鲜,已忘沧桑异。
舟送遗孑归,衢读劝农示。
大吏正招徕,流民何异地。

进越河口入江南界矣,随书所见其三(乙丑 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二十二岁)

郊原有人耕,茅屋数椽治。

姑苏城不遥,渐有可人意。

冠盖喧金阊,笙歌集廛肆。

共欣物华鲜,已忘沧桑异。

舟送遗孑归,衢读劝农示。

大吏正招徕,流民何异地。

【注释】:

①乙丑:清同治四年(1865年),作者22岁,在江苏布衣幕中任书记。是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克苏州。②郊外平原上有人正在耕地,几间茅草屋整齐地排列着。③姑苏城不远,渐渐有了使人感到亲切的景色。④冠盖:指官员们的车马冠盖。⑤笙歌集廛肆:集市上的人们吹奏笙管乐器,歌唱歌曲。⑥遗孑:被流放的人。⑦衢读:街头巷尾的诵读。⑧大吏:指地方官吏。⑨流民:被迫离乡流浪的百姓。⑩异:不同。

赏析:

此诗为诗人于同治四年所作。当时太平军占领苏州,苏州城破后,许多士民流离失所,诗人目睹此情,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郊原有人耕,茅屋数椽治”,写诗人在苏州城外的原野上看到有人在耕田种庄稼,几间茅草屋整齐地排列着。这两句看似简单,却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颔联“姑苏城不遥,渐有可人意”,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姑苏城不远,渐渐有了使人感到亲切的景色。这两句既写出了苏州的地理位置,又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颈联“冠盖喧金阊,笙歌集廛肆”,写城中的官员们纷纷来到城中,吹奏笙管乐器,歌唱歌曲。这些官员们穿着华丽的官服,头戴乌纱帽,手持朝珠,气势威风凛凛;而市井中的商贩、小贩们则聚集在一起,高声叫卖、相互讨价还价。这两句既描绘出苏州城内繁华景象,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尾联“舟送遗孑归,衢读劝农示”,写诗人目送那些被流放的人乘船离去,街头巷尾的人们都在诵读劝农之词。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对被流放者的关心和同情,也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关爱和支持。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现象。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描绘苏州城的繁华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农民的关爱之情。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如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等,具有较深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