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渡扬子江,哀鸿来满目。
老弱或提携,终朝断复续。
百里无炊烟,残垒争露宿。
滩头罗拜迎,哀向我舟哭。
舟人未成言,风送片帆速。
仰天顿地呼,口乾呼不复。

【诗句注释】

越:越过,翻过。河口:河流入海口。江南界:指长江下游地区。随书所见其一:是说这首诗是作者随书而作的。乙丑:清同治四年(1865),作者时年二十二岁。扬子江:即长江,古称江都、大江。哀鸿:比喻流落失所的人。提携:搀扶。终朝:一整天。断复续:断断续续。百里无炊烟:十里以外没有人家烟火。残垒:败墙。争露宿:争抢着露宿。滩头:水边。罗拜迎:纷纷跪拜迎接。舟人:船夫。成言:说出的话。片帆速:一片轻帆疾驶而去。口乾呼不复:干渴得说不出话来。

【译文】

我渡过扬子江进入江南,看到路上到处是流亡的百姓。

有的老年人和孩子被人搀扶着,整天都在不停地奔波。

十里之外没有一点炊烟,破败的房屋在露水中争抢着露宿。

船边水岸,人们纷纷跪拜迎接,哭声不绝地向我的船只哭诉。

船夫们一句话也没有说出口,风把船帆吹得飞快地驶去。

我仰天顿足长叹一声,干渴到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赏析】
《随书所见其一》是一首纪行诗。全诗写旅途见闻,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反映了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首联写诗人经过江阴,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痛苦景象。“哀鸿”是喻体,代指战争中流离失所的百姓;“满目”是喻体,代指诗人眼前的景象。“计渡扬子江,哀鸿来满目”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计算渡过长江,路上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
颔联写途中所见。“老弱”,是喻体,代指战争中的老年人和孩子。“提携”,是动词,这里用来形容老年人和孩子被搀扶的情景。“终朝”,是副词,表示一天的意思。“断复续”是动词,意思是“断断续续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路上,有的老弱被搀扶起来,有的还在路上不停地奔波。
颈联写路途上的景象。“百里无炊烟”,是说十里以外没有一点炊烟,形容战火使老百姓无法正常生活。“残垒”,是喻体,代指被毁的残破堡垒。“争露宿”是动词,意思是“争抢着露宿”。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路上,到处是残破的堡垒,人们在露水里争抢着露宿。
尾联写船边所见。“滩头”,是名词,代指河岸边。“罗拜”,是动词,意思是“跪拜迎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河边,人们纷纭跪拜,向船边的我哭泣。“哀向我舟哭”,既表现了船夫们的悲痛,也表现了诗人的关切和同情之情。
整首诗以“哀鸿”、“老弱”、“断复续”、“百里无炊烟”、“残垒”为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将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又用“仰天顿足呼,口乾呼不复”等词语,将自己内心的悲愤和无奈表达出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