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汤淮水长,片片秋云洁。
客来自何方,三度良宵月。
今夜月独明,清光白虚堂。
中庭起徘徊,疏星淡欲灭。
虫语四壁围,人影卧阶石。
何处生清风,飘飘乱我发。
身已到蓬莱,广寒近咫尺。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张仲玉的作品,题目为《中秋坐月 其一》,创作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释义和赏析:
诗句翻译与注释:
- 汤汤淮水长:淮河的水波浩渺,如同流动的液体。
- 片片秋云洁:秋天的云朵洁白如绢。
- 客来自何方:指诗人自己或其同伴来自何处。
- 三度良宵月:经历了多次美好的夜晚,月亮皎洁无瑕。
- 今夜月独明:今夜的月光格外明亮。
- 清光白虚堂:月光清澈,映照在虚无的殿堂上。
- 中庭起徘徊:院子里来回踱步。
- 疏星淡欲灭:稀疏的星光微弱得几乎要消失。
- 虫语四壁围:耳边听到四壁环绕的虫鸣声。
- 人影卧阶石:看到有人影躺在台阶上的石头上。
- 何处生清风:哪里能吹来清爽的风。
- 飘飘乱我发:风吹乱了头发。
- 身已到蓬莱:已经到达蓬莱山。
- 广寒近咫尺:距离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很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中秋节夜晚独自欣赏明月的场景。诗中通过描写淮水的浩渺、秋云的洁净、明月的皎洁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诗人还通过“中庭起徘徊”、“人影卧阶石”这样的动作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沉思之情。最后一句“身已到蓬莱”,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景的向往。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画卷,同时透露出诗人的情感世界,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