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已高飞,天空去冥冥。
非不历寥廓,无乃劳影形。
晓起坐船头,犹畏秋露零。
徒倚倦足力,视彼浮藻萍。
病抵淮阴 其二 (壬戌(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十九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病抵淮阴 其二 (壬戌(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十九岁))》是清代文学家许传霈的作品。
《病抵淮阴 其二》创作于清同治元年壬戌(公元一八六二年),这是一首描写作者自身经历及感慨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与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的“鸿鹄已高飞,天空去冥冥。非不历寥廓,无乃劳影形”反映了诗人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情感。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审美观照。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象之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深邃的哲理意蕴。这种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的表达手法,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波澜壮阔。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此诗也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研究意义。作为晚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和文化氛围,还蕴含着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这对于研究清代文化史、文学史乃至中国近现代思想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艺术角度来看,《病抵淮阴 其二》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值得深入探讨。诗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同时,诗中的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段,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深刻的共鸣。
《病抵淮阴 其二》不仅是一部反映诗人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学的精髓和特色,以及诗人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