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棹歌 其五 (乙亥(清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三十二岁))

山青雨后片云无,月点湖心琼玉铺。
潭印两三人影度,夜深惊起一双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棹歌”是一首由许传霈创作的七言绝句,作于清光绪元年,即1875年,时年三十二岁

《西湖棹歌》以其简洁明快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这首古诗的详细解读:

  1. 创作时间与作者背景
  • 创作时间:《西湖棹歌》的创作时间是在清光绪元年,即1875年,当时作者是许传霈,年仅三十二岁。这一创作时间不仅为作品增添了历史的痕迹,也让读者能够通过历史的长河,窥见作者当时的心境与时代背景。
  • 作者背景:作为一位文人,许传霈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等。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曾在诗社中结友,并与汪苇塘、施衡甫等人有唱和不断之交情。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文化生活,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1. 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
  • 主题内容:《西湖棹歌》描绘了春天湖面波光粼粼、雨丝如织的美好景象。诗中的“放棹湖滨最好时”,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 艺术特色:许传霈在这首作品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春波淡漾雨如丝”,既形象地描绘了湖面的景色,又巧妙地运用了“如”字,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整首诗歌结构紧凑,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1. 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 历史意义:《西湖棹歌》不仅是许传霈个人的杰作,也反映了晚清时期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在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这首诗展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 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晚清时期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文化背景。同时,它也启示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应如何保持一颗欣赏自然、珍惜生活的心。

《西湖棹歌》作为许传霈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还可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