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椽茅屋自成村,鸦噪平林带夕曛。
最是寒潮流不尽,声声偏向枕边闻。
舟泊黄浦口(戊辰(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二十五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泊黄浦口》是清代许传霈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即该诗中的年份。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黄浦江边泊船的情景,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句,传达出一种静谧与孤独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诗人内心的感慨**。
许传霈的《舟泊黄浦口》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诗中通过“几椽茅屋自成村”这样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超脱世俗、归隐自然的情怀。诗中“鸦噪平林带夕曛”则展现了一幅夕阳下乌鸦归巢的画面,给人以宁静而深沉的感觉。同时,“最是寒潮流不尽”一句,不仅描述了自然现象,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持。
诗中“声声偏向枕边闻”这一形象生动的描述,使得读者仿佛能听到水声在耳边回响,感受到诗人在旅途中的独特感受。这种声音的细腻刻画,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在文化价值方面,《舟泊黄浦口》作为许传霈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艺术成就和文化影响力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清代诗歌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江南地区诗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清末民初时期社会的文化背景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世界。
《舟泊黄浦口》不仅展示了许传霈高超的诗歌技巧,还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艺术之美,还能从中汲取到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