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昆山(戊辰(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二十五岁))

曾记当年载酒过,好山迎我似青螺。
今朝未许劳人见,秋雨潇潇听棹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过昆山”是一首清代诗人许传霈创作的五言律诗,创作于清同治七年,具体时间为戊辰年(1868年)。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清明时节重游故乡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内心的复杂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诗歌原文
    离离花影压栏干,客里春光愁里看。
    燕若知归飞上下,月如无浪到团栾。
    关山尺素离人梦,风木纸钱丘墓餐。
    明日一鞭循祭扫,可怜红泪又难干。

  2. 诗歌内容解析

  • 离离花影压栏干:描述的是清明时节,花朵繁多,花影摇曳,映照着栏杆。
  • 客里春光愁里看:表达了作者虽身处他乡,但内心依然充满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春天美景的欣赏。
  • 燕若知归飞上下:燕子知道春天即将结束,开始归巢,暗示作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过去时光的追忆。
  • 月如无浪到团栾:月亮似乎没有波澜,静静地照耀着大地,给人以平静和安宁的感觉。
  • 关山尺素离人梦:形容离别之痛如同长卷上的绢帛,每一寸都牵动着离人的心。
  • 风木纸钱丘墓餐:描述了清明节扫墓的场景,使用纸钱和供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 明日一鞭循祭扫:预告了作者将在明天继续进行祭祀活动。
  • 可怜红泪又难干:表达了作者面对悲伤情绪难以抑制,眼泪又再次涌出的无奈。
  1. 诗歌背景
    《重过昆山》这首诗作于清同治七年戊辰年(1868年),当时诗人许传霈二十五岁。这首诗反映了他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对于家乡的深刻思念以及对清明节这个特殊日子的特别感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重过昆山》不仅是一首描写清明节景色和心情的诗作,也是一篇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节日、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和历史的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