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偕兄子乐斋之毗陵 其二 (丁卯(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二十四岁))

萍踪聚散却无凭,阅历深时觉岸登。
旧日南辕今北辙,分明迎送在兰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偕兄子乐斋之毗陵其二》是一首描绘诗人与其兄子在九月时一同前往毗陵的诗。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与兄长以及侄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展示了诗人自身的经历与感慨。

从诗歌内容来看,《九月偕兄子乐斋之毗陵其二》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与兄长及侄子相聚的情感。首句“萍踪聚散却无凭”,描绘了他们如同漂浮不定的浮萍一样,虽然最终会聚在一起,但聚散无常,没有确凿的凭据。这种表达既展现了生活的不易,也暗含了对相聚时刻的重视和珍惜。

诗歌中“阅历深时觉岸登”一句,表达了随着时间的积累和经历的丰富,诗人感到自己像登上了岸边一样,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这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反思,也可能寓意了人生旅途中的顿悟和进步。

诗中的“旧日南辕今北辙,分明迎送在兰陵”则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行动方向,揭示了世事变迁和人情冷暖。诗人用“南辕北辙”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曾经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同时“迎送在兰陵”也暗示了人物间复杂的人际交往,以及对家乡、故土的深深眷恋。

通过对这首诗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它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描述,更是对生命历程中相遇、别离、成长和思考的深刻体现。《九月偕兄子乐斋之毗陵其二》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让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个人情感,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背景。

《九月偕兄子乐斋之毗陵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亲情和个人感悟的诗,也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生活哲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