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序才连昨,分飞别犹匆。
不图归故里,依旧感飘蓬。
三月烟花艳,长江尺素通。
临岐言约略,不尽寸心中。
上元日留赠伯兄 其三 (丙寅(清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二十三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你提到的“上元日留赠伯兄 其三 (丙寅(清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二十三岁))”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原名龚翔云,字璲人,号定轩,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是清朝中后期的一位著名文人、思想家、改革家,也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富有创新,同时在思想上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批判精神。
这首诗的内容主要围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国事和个人情感展开。诗的开头描述了作者在元宵节这个重要的日子里与亲人相聚的场景,然后通过对比节日的欢乐氛围和国家的衰败现状,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接下来,诗人详细描绘了自己在国事上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艺术表现上,龚自珍采用了多种手法,如使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象征意象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对比和反讽等手法,使诗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深度。在结构安排上,这首诗也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和层次感,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上元日留赠伯兄 其三 (丙寅(清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二十三岁))’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政治含义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以及文人面对国家兴衰时的复杂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龚自珍的艺术才华,还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和个人命运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