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有孤子,三年无老亲。
问心时号泣,触目事悲辛。
故国浮抔土,天涯客几人。
记曾前夜梦,犹是过庭身。
忌日(甲子(清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二十一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忌日》是一篇清代的文学作品,创作于清同治三年,具体为甲子年(1864年)。
《忌日》作为许传霈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也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该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历史背景的反映、文学风格的表现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下面将深入探讨《忌日》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艺术特点:《忌日》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情感的真挚表达。作品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与哲理,给人以深远的思考。例如,“书香旧业慎维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维护;“差慰书香不断传”则体现了作者对知识传承的重视。
历史背景:《忌日》的创作背景是清朝同治年间,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动荡、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画卷。《忌日》通过对这一时代的反映,展现了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文学价值:《忌日》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许传霈个人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也是研究清代文化、社会以及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资料。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对于理解和评价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忌日》作为清代的一部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对历史的生动描绘,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