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刘太尉伤乱

宗社觏厄运,夷夏乱皇纲。
神州尽纠纷,腥膻逼晋阳。
余本炎精裔,投职事危疆。
思将南山石,一补天柱荒。
妖氛煽四野,中道罹昆冈。
上惭楚包胥,请师救国殃。
下愧汉窦融,保境拒强梁。
遗轨宁不仰,微志竟莫偿。
身同南冠囚,抚膺涕泗滂。
心如高悬旌,因风尚飞扬。
吹篪凄我怀,鸣笳断我肠。
孝行既已亏,忠名徒自伤。
功勋付逝水,意气亦何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刘太尉伤乱》是清代诗人章静宜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1. 诗歌背景
  • 诗题中的“伤乱”是指大晋王朝遭遇的厄运,外族入侵,天下纷乱。北方秦、赵、幽、并等地灾祸不断,战乱频仍,处于分裂状态之中。
  • 这首诗用典刘琨,刘琨是东晋末期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以忠诚和英勇著称。江淹在这首诗中通过使用这个典故来体现刘琨的献身精神。
  1. 诗歌内容
  • 诗歌开头四句点明了乱的具体含义,即天下纷乱,战乱频繁。这是刘琨后期诗歌常见的题材。
  • 接下来的内容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如宗社遭遇厄运,夷夏乱皇纲,神州尽纠纷,腥膻逼晋阳等,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危机的关切。
  • 诗中还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抱负,如思将南山石,一补天柱荒,妖氛煽四野,中道罹昆冈等,展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壮。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乱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担忧和对民族危机的认识。
  •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如“南冠囚”,“楚包胥”,“汉窦融”等,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 诗中的情感表达真挚热烈,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有对个人理想未能实现的无奈和悲伤。

《拟刘太尉伤乱》不仅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