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康有为联

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鱼烂陆沉之惨;
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康有为联》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梁启超创作的对联,该作品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公,号饮冰室主人,是清末及民国初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是中国近代维新派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1. 创作背景
  • 梁启超与康有为都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前身)的重要参与者,共同推动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改革。但戊戌政变后,两人关系破裂,梁启超逃亡日本,康有为则一度支持袁世凯并试图复辟。
  • 梁启超后来主张立宪,反对激进的政治变革,而康有为晚年则转向保皇派立场。
  1. 内容鉴赏
  • 上联: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鱼烂陆沉之惨;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
    此联表达了一种悲观的情绪,作者通过“老眼久枯”暗示自己年纪已高,对于国家未来的命运感到忧虑。同时,“翻幸生也有涯”反映了一种无奈之情,认为生命有限,国家的动荡无法避免。

  • 下联: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
    此句呼应了上联的内容,进一步表达了对于时局的担忧。“微言遽绝”意味着传统的治国理念已经难以为继,而国家的未来更是岌岌可危。

  1. 文学价值
  • 情感真挚:梁启超的这副对联充满了个人的情感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整个国家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担忧。
  • 语言精炼:整副对联用词精准,意境深远,体现了梁启超作为诗人的语言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境界。
  1. 社会影响
  • 激发思考:这副对联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珍品,更引发了读者对中国近代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它促使人们去思考历史事件对个体和集体的影响。
  • 传承文化:作为近现代诗坛的代表,梁启超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其对联也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宝贵资料。

《挽康有为联》不仅因其文学价值受到推崇,更因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情感表达而被后人铭记。通过对这副对联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