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中秋寄内

薄醒残睡。
又四更天气,明月新来太无赖。
记去年,今夕双影晶帘,曾见汝、一点窥人微醉。
瑶台天外路,依约年华,甚到圆时越憔悴。
料脂香啼曙,镜粉敲寒,算未减花底天涯滋味。
待互倩素娥愬殷勤,万一梦魂儿断鸿能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仙歌·中秋寄内》是清代梁启超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明月为主题,借月圆之景象抒发离愁别绪,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妻子的思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创作背景:《洞仙歌·中秋寄内》作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据词内容推测,此词可能是在中秋节这一特定时刻,作者与妻子相隔遥远,通过月光寄托相思之情。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社会期待,而诗人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关怀和无尽思念。
  2. 作品鉴赏:该词通过对月夜情景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凄美、哀怨的氛围,使人联想到作者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同时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性别角色和婚姻状况。全词意境深远,情感细腻而真挚,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情感世界。
  3. 文化意义:从文学角度来看,《洞仙歌·中秋寄内》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家庭、爱情和自然美的独到理解。这种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至今仍对现代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4. 情感表达:《洞仙歌·中秋寄内》中的“薄醒残睡”描绘了词人清晨醒来时的状态,“又四更天气”则暗示了夜晚的到来。这样的开头设定为整首词奠定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郁的基调。词中“记去年,今夕双影晶帘”,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而“曾见汝、一点窥人微醉”则表现了作者眼中妻子的娇憨与美丽。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温馨而略带忧伤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恋和不舍的情绪。
  5. 思想内涵:《洞仙歌·中秋寄内》不仅仅是一首描写中秋明月的词,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他通过对月圆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和祝福。这种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词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哲学意味,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之一。
  6. 社会影响:《洞仙歌·中秋寄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清代词人梁启超的作品,它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该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同时,它也为后来的诗词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对象之一。

《洞仙歌·中秋寄内》不仅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深情的表达打动人心,还通过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传递了更为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