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远为客

晓灯寒无光,驱马别亲故。
残月堕枫林,荒烟白山路。
十年游子怀,惜此岁华暮。
载咏《无衣》诗,何以蒙霜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岁暮远为客》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唐广德元年(763年),通过描绘边境战争的残酷景象和作者自身的漂泊孤独,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悲愤。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背景
  • 诗中的“岁暮”指的是唐广德元年(763年)年底,此时正是唐朝与吐蕃交战之际,战事连绵不断。
  • “边隅还用兵”表达了战争并未停止,边疆依然烽火连天,战火未息的紧张氛围。
  1. 诗歌主题
  • 诗歌以“岁暮”开篇,即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无情。杜甫借此表达了自己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的孤独感。
  • 紧接着,“远为客”三字直指诗人本人,揭示了他远离故乡、流落异地的境况。这种远为客的心境,不仅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无法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无奈。
  1. 情感表达
  • 诗中的情感表达极为丰富,既有对时局混乱、朝廷无人请缨的愤慨,也有对自己壮志难酬、寂寞孤高的感慨。
  • 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诗人展现了战场上的惨烈与悲壮。这不仅是对战争场面的客观叙述,更是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1. 艺术特色
  • 杜甫在这首诗中的语言简洁而感情真挚,通过寥寥数笔便勾画出边疆战场的残酷与自己的孤独。这种简练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充满了深刻的思想意义。
  • 全诗结构紧凑,情感起伏跌宕,从个人境遇出发,逐渐扩展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深刻反思。这种由内而外的情感抒发,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

《岁暮远为客》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唐代社会动荡不安背景下的一种集体情绪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他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