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 梨花将谢漫赋

小园花事太匆匆。
浑不见春红。
沉沉院落溶溶月,隔珠帘、一样玲珑。
雅素不妆,秾华汰尽,悄倚粉墙东。
冰魂飘泊尚流踪。
蝶意也都慵。
重门云护无人到,只诗情、息息相通。
冷雪几枝,余香一线,无语咒斜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丛花·梨花将谢漫赋》是清代张慎仪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梨花盛开至凋零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与内心情感的体验,通过这种艺术手法,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词:

  1. 作者及创作背景
  • 张慎仪(约公元1840年前后在世),清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多反映了清中期以来的文化风貌和政治变迁,其作品风格雅致,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一丛花·梨花将谢漫赋》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清末近现代初,这一时期的文学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伴随着社会思想的解放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更为自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慎仪的这首词可能是他对于个人情感和时代变化的独到见解的一种艺术表达。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小园花事太匆匆。浑不见春红。沉沉院落溶溶月,隔珠帘、一样玲珑。雅素不妆,秾华汰尽,悄倚粉墙东。冰魂飘泊尚流踪。蝶意也都慵。重门云护无人到,只诗情、息息相通。冷雪几枝,余香一线,无语咒斜风。
  2. 诗词赏析
    《一丛花·梨花将谢漫赋》以梨花作为主题,细腻描绘了梨花从盛开到凋谢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梨花以其洁白无瑕、纯净如玉的特性而著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高洁坚韧的象征意义。词中的“雅素不妆”与“秾华汰尽”,既形容了梨花的素净之美,也暗示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感慨与哀愁。
    词中通过描述梨花随风摇曳的姿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稍纵即逝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略带忧伤的场景之中,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 艺术特点
    词作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形式,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音乐性。词中利用自然景物作为载体,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与哲思,使得整首作品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心灵深处的触动。
  4. 历史影响
    《一丛花·梨花将谢漫赋》不仅在当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种表达自然美与人生哀愁相结合的新手法,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时期文人面对现实社会的复杂心态和精神追求。

张慎仪的《一丛花·梨花将谢漫赋》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一次心灵的旅行。它通过简洁而深情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让人们在赏花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人性的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