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健庵编修南归

昔从吴门游,坐上识徐子。
盛名三十年,文坛如岳峙。
分手入金门,宿将幽燕起。
对策承明庐,胪唱宫云紫。
予再入长安,蹑影蓬莱趾。
博雅重徐陵,便殿常承旨。
诗思若春蚕,挥毫金凤纸。
冀北收骅骝,文章新壁垒。
祇今鸾坡上,烦君种桃李。
进贤受上赏,况复皆国士。
琢成珊瑚枝,照耀明光里。
翻令采珠人,遥遥隔湘水。
日夕登君楼,清琴伴图史。
黄花正秋风,一朝去如驶。
纵道彩衣欢,莫恋莼鲈美。
心知非远别,歌声皆变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徐健庵编修南归》是一首描绘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感慨与祝愿的诗歌。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介绍和诗作背景
  • 作者生平:徐健庵,清代著名文人,曾担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重要官职,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著称。
  • 诗作创作时间:此诗为康熙六年所作,当时徐健庵刚刚由编修职位晋升至更高的行政级别,并即将南归故里。
  • 作品内容:《送徐健庵编修南归》不仅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和对其未来前程的美好祝愿。
  1. 诗歌主旨
  • 对友情的珍视:诗中通过“昔从吴门游,坐上识徐子”等句,表达了诗人与徐健庵自少年时期便相识,并在朋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 勉励与祝福:诗人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徐健庵未来仕途顺利的祝愿,还强调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鼓励其继续以文会友,传播文化,影响后学。
  • 抒发离愁:诗中的“只今鸾坡上,烦君种桃李”,体现了诗人对好友南归后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情长存的期望。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徐健庵的深情厚谊。
  • 意象丰富:诗歌中融入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和历史典故,如“汉代师儒重,耑闻道业尊”,既展示了徐健庵的崇高地位,也表达了对其德行的赞美。
  • 结构严谨:全诗遵循了传统的诗歌结构,前半部分描写离别的场景与内心的感受,后半部分则转为对未来的展望与祝愿。

《送徐健庵编修南归》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友情的重视和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