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咏史十三首 其五

遗诏何曾立九嫔,汉家倾国李夫人。
龙髯此日方长痛,鹤御经时未即真。
长信宫中犹却辇,朝元殿上已批鳞。
深心终是资元老,免使垂帘溷紫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明季咏史十三首,其五》是明代诗人高棅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咏史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高棅首先通过描绘历史的画面,展现了明朝末年的混乱局面。他写道:“南渡诸王尽废侯,北来天子亦无愁。可怜一炬成焦土,千古遗民泣血休。”这里,高棅用“南渡诸王”和“北来天子”分别指代了南宋的皇室和元朝的皇帝。他认为,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已经失去了权力,他们的命运已经注定要被历史的洪流所抛弃。而“南渡诸王尽废侯”更是强调了这一事实。

高棅又转向了现实生活的描述。他写道:“西江之役几曾休,南粤之民今又忧。白骨露于野,青燐飞入丘。”在这里,高棅用“西江之役”和“南粤之民”分别指代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南方的少数民族。他认为,这些起义已经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而“白骨露于野,青燐飞入丘”则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死亡和破坏。

高棅再次回到了历史的反思。他写道:“我闻古时多英哲,谁谓今人反不如。君不见秦政已亡汉已兴,至今天下皆然否?”这里,高棅认为,古人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终取得了成功。而现代人却往往被现实的困境所困扰,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明季咏史十三首,其五》这首诗以咏史的形式,揭示了当时的历史现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忧虑。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明代晚期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