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送梁大质人往肃州 其二

一卷光芒怀葛堂,读书搔首望苍苍。
此生有愿事千古,明日思君天一方。
金碗荒丘悲蔓草,铁函良史凛秋霜。
岐阳此去应回首,记听歌声是楚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日送梁大质人往肃州·其二》是明代张璨的作品。该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光芒怀葛堂的读书场景,以及对友人离别的深深思念,表达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无限期许。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1.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张璨,明代著名文人,其创作多以诗歌见长,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
  • 创作背景:《七日送梁大质人往肃州·其二》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推测,这可能是在张璨任官或游历途中所作。这首诗可能是在旅途中的某个特定时刻,即看到日出的瞬间,触发了诗人对人生、友情以及历史的深刻感悟。
  1. 艺术特色与主题
  • 意象运用:诗中“光芒怀葛堂”和“读书搔首望苍苍”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书房中苦思冥想的情景,体现了张璨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 情感表达:整首诗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
  1. 历史文化意义
  • 时代背景:明代社会动荡不安,国运多舛,文人墨客常常借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张璨的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状态和社会责任感。
  • 文化交流: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张璨的诗歌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日送梁大质人往肃州·其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