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祖杀功臣

明祖诛功臣,大半在晚年。
当时太孙立,质性仁且贤。
终恐非英武,操纵失其权。
功臣皆百战,怏怏少主前。
乾纲一不振,祸种将蔓延。
不如施辣手,因事诛之便。
嗟尔诸功臣,几人得生全。
祗防异姓反,同姓无株连。
岂知建文立,大难发幽燕。
骨肉相残杀,燕子飞上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明祖杀功臣》是清代诗人张洵佳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对功臣的杀戮,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统治者的无情。下面将介绍该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明祖杀功臣》的作者张洵佳,字少泉,是清代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反映社会现实和批判时弊见长,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2. 诗歌内容:诗中通过明太祖对功臣的杀戮,表达了他对权力掌控的焦虑和对异姓王的恐惧。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诗中“明祖诛功臣,大半在晚年”一句,暗示了朱元璋晚年对功臣的清算,这与历史事实相符。
  3. 艺术手法:张洵佳在诗歌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不如施辣手,因事诛之便”和“嗟尔诸功臣,几人得生全”等句子,既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其精湛的艺术技巧。
  4. 历史评价:虽然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已久,但在当今社会,它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历史事件的真相,还引发了人们对权力、统治和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5. 教育意义:对于研究历史、政治以及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是一个宝贵的资料。它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明祖杀功臣》不仅是一首描绘历史事件的经典诗作,也是研究明代政治、军事和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学习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政治斗争,从而获得对历史的新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