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岁暮感事诗 其五

黎邱老魅惯施奸,壮士从来与抗颜。
背水韩军知死战,争功番将耻生还。
重轮激险飞如箭,浊浪排空立似山。
大败居然成小胜,班超何幸返阳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午岁暮感事诗 其五》是清朝诗人方仁渊创作的一首古诗,该诗通过描绘战争中的激烈场景,表达了对战争的感慨和思考。下面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黎邱老魅惯施奸,壮士从来与抗颜。
    背水韩军知死战,争功番将耻生还。
    重轮激险飞如箭,浊浪排空立似山。
  2.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诗中“黎邱老魅惯施奸”,形象地描述了战争中的狡猾和奸诈,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壮士从来与抗颜”则表现出了战士的英勇和坚韧。
  • 情感深沉:“背水韩军知死战,争功番将耻生还”这两句,通过战争的紧张局势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牺牲,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深深的悲悯与同情。
  • 画面生动:诗中的“重轮激险飞如箭,浊浪排空立似山”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和激烈的战斗场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1. 历史背景
  • 甲午战争简介:甲午战争(1894—1895),也被称为“清法战争”(中法战争)或“中日战争”,是中国清朝末年与法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签订《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 诗歌创作时间:此诗的创作时间为清朝末年,即甲午战争期间。在那个时代,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四伏。在这样的背景下,方仁渊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甲午岁暮感事诗 其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