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岁暮感事诗 其三

全军败衄少全营,犹假风雷纸上鸣。
海外旌旂虚报捷,山头草木尽疑兵。
西河坐听秦人取,东道从无郑伯迎。
一溃奔驰四百里,怕他青史要传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午岁暮感事诗 其三”是清代诗人张洵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主题以及它在文学上的价值:

  1. 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张洵佳,字子嘉,号石田,是清代著名的文人和诗人。他的生平资料不多,但从现存的作品中可以略窥一二。张洵佳的诗歌多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和个人感慨,这从他的创作中可见一斑。
  • 创作时间与背景:这首诗作于甲午岁末,具体年份未详。据诗中的“西河坐听秦人取”,推测当时可能正经历着战争或政治动荡。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作品往往寄托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未来的忧虑。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全军败衄少全营,犹假风雷纸上鸣。海外旌旗虚报捷,山头草木尽疑兵。”
  • 译文: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军事和政治局势的不满。首句“全军败衄少全营”直接描绘了一场失败的战争,而“犹假风雷纸上鸣”则暗示了这场胜利不过是虚构的假象。第二句“海外旌旗虚报捷”,则揭示了朝廷对外的胜利宣传可能是虚假的。第三句“山头草木尽疑兵”,形容战后山林间的草木都被认为是用来迷惑敌人的假象。
  1. 主题思想分析
  • 政治讽刺:张洵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通过对胜利的虚幻描述,诗人讽刺了那些表面功夫做足实则内里空虚的人或事。
  • 时代批判:诗中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对西方势力的渗透与本土抵抗之间的斗争。
  1. 艺术特色
  • 用词精炼:张洵佳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使得诗歌内容更为直观,易于理解同时富有画面感。
  • 结构严谨:诗的结构紧凑,前后呼应,层次分明,每一句都紧紧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
  • 寓意深远:虽然表面看似描述战争,实际上蕴含了更深的社会意义和哲理思考,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受和独到见解。
  1. 历史影响和评价
  • 文学价值:作为清朝晚期的经典之作,《甲午岁暮感事诗 其三》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和社会情绪。
  • 后世影响:此诗被后人广泛传颂,多次被引用和讨论,成为研究晚清文学的重要文本之一。

可以看出张洵佳的这首《甲午岁暮感事诗 其三》在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张洵佳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