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词十二首 其十一

到此茫茫感逝波,营斋营奠复如何。
魂归忉利乘云杳,佛号慈悲救苦多。
东海无鲸能激浪,南山有鸟悔张罗。
微吟感得幽灵聚,蔌蔌秋风响薜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伤春词十二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无限留恋与感慨。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杨万里精湛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对于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基本信息: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因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以及语言平易通俗而著称。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在政治动乱和社会变革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 主要成就:杨万里与宋代著名文学家陆游、范成大等人齐名,他们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并因此被称为“元白”。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田园生活、社会现实等多个领域,其中许多诗歌至今仍广为流传,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料。《伤春词十二首》便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春日可乐,
    独觉多病,
    年年辜负好春光。
  • 翻译
    春天的天气令人愉快,
    但独自面对时却感到身体不适,
    我每年都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美好的春光。
  1. 诗的主题
  • 伤春:《伤春词十二首》以春天为主题,通过描写春天的美好景色与诗人自身因疾病而无法享受春天之乐的情感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哀愁。这种主题在古典诗词中颇为常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发出人的情感变化,进而抒发诗人的内心世界。
  1. 艺术特色
  • 细腻的情感表达:杨万里的诗句中情感细腻而真挚,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写引出内心的感触,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与情感深度。
  • 简洁明快的语言: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既符合古诗的传统风格,也展现了杨万里独特的文学风格。
  • 画面感强烈:通过具体的景象如春风、花鸟等,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图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春天之美。
  1. 历史文化背景
  • 历史背景: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杨万里的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氛围和文化潮流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
  • 社会环境:南宋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矛盾凸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杨万里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忧国忧民的情感,这也是他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1. 文学价值
  • 文学地位:杨万里作为宋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 艺术手法:在《伤春词十二首》中,杨万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可以看出《伤春词十二首》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伤春之作,更是杨万里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与表达。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一位文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