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词十二首 其九

寒灯挑尽又回肠,愁里清宵细细长。
不信阴阳成懵懂,每逢风雨倍凄凉。
六州铸铁终成错,一笑拈花尚带香。
知否西窗今夜月,有人和泪话萧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伤春词十二首·其九》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尤其擅长描写战争、自然和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 杜甫的创作涉及诗歌、散文等多个文体,其中尤以五言排律见长,这些作品在表达个人情感和国家大事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成就。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伤春词十二首·其九》原文如下:
天翻地覆伤春色  
青山岂不好,何由陟嵯峨?  
菊花泫清露,枫叶飘寒波。  
睹物增盛怀,奈此时未得  
  •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局动荡、国家兴废的深切感慨。诗中运用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体现了杜甫特有的艺术风格。
  1. 诗歌背景与鉴赏
  • 《伤春词十二首·其九》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杜甫的生活经历了极大的变化,从长安迁至四川,见证了国家的分崩离析,因此诗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 杜甫的诗歌语言平易通俗,但又不失深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春天的景象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怀。
  1. 文学影响
  • 杜甫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伤春五首》中的“伤春”主题,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传统,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成为后世学习和效仿的经典之作。

《伤春词十二首·其九》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唐代诗人的卓越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不仅能深入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更能体会到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