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琴杂诗 其二

束发好鼓琴,自谓甚易工。
初得一声似,旷若意已通。
学之既十年,兹理弥无穷。
吾未忘吾手,焉令诸有空。
乳泉滴幽洞,箐木含远风。
至音非可求,只在天然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弹琴杂诗 其二》是魏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接下来将围绕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是名潜,字渊明,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的杰出诗人、文学家和散文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洁的人格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原文与译文
  • 在《杂诗二首》中,陶渊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感慨。其中,第二首诗写道:“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夜晚的深切感受,以及在孤独中的彷徨和无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寂寞与哀愁,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高远情怀。
  1. 作品赏析
  • 陶渊明的《杂诗二首》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月亮、星辰、草木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世界,也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陶渊明在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如“天汉回西流”中的天文意象,以及“草虫鸣何悲”中的动物形象,都富有深刻的哲学意味和审美价值。
  1. 创作背景
  •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因此,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 艺术成就
  •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朴素而富有韵味,他善于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在《杂诗二首》中,他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朴实无华而又深沉内敛的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感染力。
  • 陶渊明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也颇具创新。他的诗歌既有五言古诗,也有杂言诗,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这种多样化的创作手法使得他的诗歌更加丰富多彩,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
  1. 历史评价
  • 陶渊明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作品被视为田园诗的代表。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和充满诗意的生活场景,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思考空间。

《弹琴杂诗其二》不仅是陶渊明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深入了解陶渊明的思想情感,也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