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正十五至十七,游人看灯不看月。
僻地谁来访素娥,空使寒光照冰雪。
天桥高高接天坛,流波冻合澜不翻。
栖鸦踏枝倏惊起,一轮皓魄明林端。
初在林端既天半,倒影射桥光凌乱。
此身疑作广寒游,十丈京尘一时散。
延生与我怀抱同,深宵蹑足凌长虹。
碧天沉沉净如拭,繁星敛耀芒角空。
举头望月开口笑,作歌酬月月知否。
黄生陈生皆清才,往年今夕曾同来。
兴酣落笔走珠玉,欲与明月争光辉。
太息后来无继矣,岂知更有我与子。
君才何必输两人,月光不过清如此。
此时旅怀百不忧,入关毕竟让王师。
姓符谶纬原无应,身作韩彭且不知。
欲效安丰何反复,可怜终未处台司。
正月十六夜同荔浦天桥看月追和黄仲则陈理堂
介绍
“正月十六夜同荔浦天桥看月追和黄仲则陈理堂”是清代诗人张晋创作的一首七古,全诗共四联。
张晋,字隽三,为清山西阳城人,工于七古,足迹半天下,后落拓以死。这首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不仅因为其文学价值,还因为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正月十六的夜晚,作者与友人一同前往荔浦天桥欣赏月色,并进行了诗歌创作。诗中描绘了月夜下的景象,通过对比游人观灯与赏月的不同行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高度赞赏与向往。
首联“月正十五至十七,游人看灯不看月”,开篇即点明了时间与事件,强调了观灯者大多只关注灯光而忽视明月。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在节日里追求热闹的氛围而忽略了自然界的美好。尾联“此时旅怀百不忧,入关毕竟让王师”,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和平的期望。
颔联“僻地谁来访素娥,空使寒光照冰雪”,进一步展开了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在这里,“僻地”意味着偏僻的地理位置,“访素娥”可能暗指嫦娥,寓意着月亮的清冷与寂寞。诗人通过对月光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孤高、清冷的美感,同时也隐含了对人间繁华喧嚣的超然态度。
颈联“天桥高高接天坛,流波冻合澜不翻”,则是具体描绘了天桥和天坛的景象。这里的“流波”可能是指水面上的波纹,而“冻合”则表明天气寒冷,水波凝结成冰。整句诗通过视觉与触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尾联“延生与我怀抱同,深宵蹑足凌长虹”,则转入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这里“延生”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伴的名字,表达了一种友谊和同行的情感。“深宵蹑足凌长虹”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之中,独自行走在天桥上的情景,象征着独立与自由的精神。
《正月十六夜同荔浦天桥看月追和黄仲则陈理堂》以其深刻的意境、精湛的技艺以及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清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