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贡院明远楼联

秋色从西来,雁门紫塞;
明月几时有,玉宇琼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西贡院明远楼联》是由张之洞创作的一副对联。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副对联:

  1. 作者简介
  •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又称广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有《张文襄公全集》。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1. 创作背景
  • 《山西贡院明远楼联》创作于清光绪年间,具体时间不详。当时山西贡院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对联作为文化载体,常常寄托着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以及对人才选拔的期待。
  1. 对联内容
  • 上联:“明月几时有,玉宇琼楼。” 此句取自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词句,不仅暗切“秋闱”,还用原词所体现的词人立足现实,热爱生活的感情,对到贡院应试者表示出一种亲切而温暖的祝福。
  • 下联:“秋色从西来,雁门紫塞。” 此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从西来的秋色与雁门、紫塞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表达了作者对于家乡和祖国山河的深厚情感。
  1. 对联意义
  • 通过对联,张之洞不仅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人才选拔的关注。他通过使用传统的文学手法和历史典故,使得这副对联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回顾。
  • 这副对联在形式上采用了平仄相对,音韵和谐的原则,使得整副对联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气息,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1. 艺术价值
  • 在艺术价值方面,这副对联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远的内涵受到了广泛赞誉。《山西贡院明远楼联》不仅仅是科举考试的产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
  • 通过对联的形式传达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珍视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面对未来。这副对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山西贡院明远楼联》作为张之洞创作的一副对联,不仅在形式上达到了对仗工整、平仄和谐的艺术效果,而且在内容上也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副对联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精神鼓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