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天宁寺楼

过阙当行复暂留,数将新绿到深秋。
贪看野色时停骑,坐尽斜阳尚倚楼。
霜菊吐香侵岁晚,西山满眼隔前游。
廊僧亦有苍茫感,何况当筵尽胜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登天宁寺楼》是明代诗人陈子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赏析和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陈子龙(1608年-1647年),字人龙,号介眉,浙江绍兴人。他是明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夏允彝、徐孚远并称“浙东三杰”,后因抗清失败被清廷处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其中不乏抒发壮志未酬、忧国忧民之情的作品。
  • 诗歌时间:《九日登天宁寺楼》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它是在陈子龙晚年或其政治生涯中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完成的。作为一位有深厚历史感的文人,陈子龙在天宁寺楼所吟诵的诗句很可能反映了他对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的感慨。
  1. 内容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通过描写秋日天宁寺楼的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带有哀愁的画面。诗人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如“霜菊吐香侵岁晚”,形象地描绘了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的情景,同时暗喻着人生的短暂和岁月的无情。此外,“西山满眼隔前游”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岁月的无限追忆与留恋。
  • 情感表达:诗中的“廊僧亦有苍茫感,何况当筵尽胜流”透露出诗人对于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他借古鉴今,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和当下自己的经历,表达了一种对理想的执着和无奈。
  • 主题思想:“九日雨阻天宁寺联句”不仅仅是对天宁寺楼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一种写照。通过对天宁寺楼的多次登临,诗人不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也折射出了自己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
  1. 艺术特色
  • 音韵和谐:诗歌在音律上追求和谐,每一句的平仄声调都经过精心安排,使得整首诗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音律上的考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
  • 意象鲜明: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风萧萧”、“泥滑滑”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九日登天宁寺楼》不仅是陈子龙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明末社会动荡下文人群体心灵状态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人们不仅能领略到明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