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赵岸亭同年

好会思京洛,连床寓梵宫。
高吟松际月,共话雨前风。
踪迹归来异,心期夙昔同。
卜邻何日遂,朝夕望鱼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怀赵岸亭同年》是中国清代诗人常纪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赵岸亭的深厚友谊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望。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常纪,字子远,号东篱,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风光为主,风格清新脱俗。他生活在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与许多文人墨客有过交往,其中赵岸亭是他的好友之一。
  • 创作时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常纪的其他作品来看,这首诗可能是在常纪晚年或其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所作。这一时期,常纪的生活相对稳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
  1. 诗词原文
  • 好会思京洛,连床寓梵宫。
  • 高吟松际月,共话雨前风。
  • 踪迹归来异,心期夙昔同。
  • 卜邻何日遂,朝夕望鱼鸿。
  1. 诗词解析
  • 好会思京洛: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生活的向往和怀念,京洛即指京城洛阳,常纪曾居住于此。
  • 连床寓梵宫:梵宫可能是指寺院或佛堂,连床寓指的是与朋友赵岸亭一起住在这样的环境中。
  • 高吟松际月:诗人在松树间吟诵,月光下的高吟,展现了一种宁静而优美的夜晚景象。
  • 共话雨前风:雨前风指的是即将到来的春雨前的微风,诗人与赵岸亭一同谈论着即将到来的自然变化。
  • 踪迹归来异:诗人的归途与往昔不同,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如生活变迁、心境改变等。
  • 心期夙昔同:诗人与赵岸亭有着共同的期待和心愿,夙昔即从前,心期指的是内心的期望。
  • 卜邻何日遂:诗人询问何时能与赵岸亭再次相聚,卜邻指的是寻找邻居或朋友,遂意味着实现愿望。
  • 朝夕望鱼鸿:诗人每天早晨和晚上都盼望与赵岸亭的书信,鱼鸿指的是书信,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1. 文化意蕴
  • 友情颂扬:这首诗通过描写与友人的相处情景,颂扬了真挚的友情,体现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中亲密无间的情感的重视。
  •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中的自然景观描绘细腻入微,松月、雨风等自然元素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人生哲学的思考:通过对归途和未来的期望,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人可能在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反思。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怀赵岸亭同年》中的意象生动形象,如“松际月”和“雨前风”,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也使得读者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无论是对友情的怀念还是对未来的展望,都显得非常真实,触动人心。
  • 格律严谨:诗歌遵循古典诗歌的格律规范,韵脚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怀赵岸亭同年》作为常纪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材料。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反映了清代诗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 流传广泛:这首诗被广泛传颂和学习,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清朝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朝代,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常纪的创作环境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 个人经历:常纪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也可能对他创作诗歌产生了影响,例如他对京城生活的怀旧、对友情的珍视等都可能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

《怀赵岸亭同年》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古诗,更是一首诗歌艺术的典范,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友情的坚守。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