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四十七 (1945乙酉)

山庐好,忙事比人多。
晨起阶前怜斗蚁,夜来灯下救飞蛾。
悲悯付微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四十七》的文学价值

当提到高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作品《望江南六十四阕》。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视角。在探讨《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四十七》之前,我们需要了解高燮的生平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高燮(1904-1965),中国现代诗人、文学研究家。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安徽歙县。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末至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多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高燮的诗作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事件,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特别是他的《望江南六十四阕》,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受到广泛赞誉。

我们来分析《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四十七》。这首诗是《望江南六十四阕》中的第四十七首,创作于1945年乙酉年。诗中“山庐好”一句,通过描写山间小屋的美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忙事比人”一句则展现了诗人忙碌的生活场景,以及他对这种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全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高燮的诗歌还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美学特色,如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等。他在作品中注重意象的运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他还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诗中的“杨柳万丝摇”,用杨柳摇曳的形象,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寓意着诗人对生活的不屈不挠。

《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四十七》是高燮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在艺术上的精湛造诣。通过对这首长诗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