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十二 (1945乙酉)

山庐好,偶尔品花颜。
却厌牡丹称富贵,颇嫌翠玉太酸寒。
最是大方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十二 (1945乙酉)”是清末近现代初高燮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和生活情趣的赞美之情。以下是具体分析:

  1. 作品背景与创作时期:高燮在1945年创作的《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十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望江南六十六阕》(1945乙酉)是高燮晚年的作品,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与对生活的热爱。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文人墨客们多有感怀时代变迁之忧,而高燮则通过他的诗歌来抒发个人的情感与理想。
  2. 作品内容解析:《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十二》中,高燮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山庐中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他在其中感受到的美好。例如,“山庐好,偶尔品花颜。却厌牡丹称富贵,颇嫌翠玉太酸寒”,这两句诗表达了高燮对于牡丹与翡翠玉石的审美取向,他更欣赏自然朴素之美,而不是世俗的华丽与奢华。这种审美取向反映了当时文人追求精神独立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
  3. 艺术特色与价值:高燮的这首《望江南六十六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还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在艺术上,高燮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在思想上,他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高燮的《望江南六十六阕 其十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取向的诗歌,更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