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陂塘 吊明故宫(1910庚戌)

冷斜阳、南都旧事,伤心有恨难赋。
乱砖片瓦皆尘梦,怪底残山如诉。
无证据。
问宝座金銮,一例模糊处。
龙蟠虎踞。
剩故堞凄凉,任他毁卸,车载驴驮去。
荒芜久,不见衰烟寒树。
谁怜宫殿狐兔。
五龙桥上频回首,禁水无情暗度。
休恋顾。
怕泪洒秋风,触物将倾注。
沧桑计数。
念历历兴亡,终成宿草,此理从今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买陂塘·吊明故宫》是清末近现代初著名诗人高燮的作品。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1.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 高燮的生平简介:高燮,字时若,号吹万等,上海金山人,南社诗人,书法家、藏书家。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藏书家。这些多元的艺术修养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创作时间:此诗作于1910年庚戌之秋,正值中国社会动荡变革之际。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许多文人墨客都通过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时代的看法,高燮也不例外。
  1. 诗歌内容解读
  • 主题分析:《买陂塘·吊明故宫》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明朝宫殿遗址的感慨以及对历史的深沉思考。通过对明故宫的描写,诗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衰败以及个人内心的失落与哀愁。
  • 意象运用:诗中“冷斜阳”、“南都旧事”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和忧伤的氛围,反映出作者对往昔辉煌已逝的无力感与悲愤之情。
  1. 文学价值与审美特色
  • 语言风格:高燮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极富表现力。这种风格使得诗歌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能够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
  • 艺术手法:诗中的对比手法(如残山的诉说)和象征(如“龙蟠虎踞”的隐喻)为整首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哲理性。
  1. 历史与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诗作创作于民国初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高燮通过文学作品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 文化传承:通过对明代故宫遗址的描写,高燮传递了对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的尊重与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1. 后世评价与影响
  • 文学批评:学术界普遍认为《买陂塘·吊明故宫》是高燮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受到赞誉。
  • 影响力分析:此诗不仅在当时具有较高的文学地位,而且对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技艺被许多后来者所学习和传颂。

《买陂塘·吊明故宫》不仅是高燮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历史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与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与社会心态。对于有兴趣探索中国近现代文学及其背后的文化传统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