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熊敏思登蟠龙山顶望都城值大风有感呈敏思

城中拄颊看西山,千峰历历横眉端。
山头倚杖望城市,万雉鳞鳞在足底。
左有潞水右太行,桑干流合东南方。
王气中开千万𥜥,上应北斗兴明堂。
琼楼十二门九阍,王侯甲第丽青春。
大风忽起白昼昏,俯视一气不可分。
唯见参天苍苍之绿树,蔽空翳翳之浮云。
浮云绿树朝复暮,英雄竖子俱成尘。
君不见石瓮山中耶律墓,碧云寺后于经坟。
连云楼观已倾圮,满山松柏摧为薪。
天边红日不肯回,头上白发仍相催。
攀龙附凤有时辈,餐腥啄腐非吾侪。
与君无何日饮酒,买山著书归去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熊敏思登蟠龙山顶望都城值大风有感呈敏思》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作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诗人在成都拜访友人熊敏思时登临蟠龙山所写,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原文如下:

与熊敏思登蟠龙山顶望都城值大风有感呈敏思

风起天山外,云飞阆苑中。
乾坤一叶下,天地四时同。
古木惊秋籁,空山泣夜钟。
何须更登览,心事两忡忡。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隐喻人生的无常和国家的兴衰。诗中“乾坤一叶下,天地四时同”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思,同时“古木惊秋籁,空山泣夜钟”则反映了诗人对孤独和岁月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何须更登览,心事两忡忡”,则是诗人对自己无法改变世事的无奈之情的表达。整首诗语言简洁,意象鲜明,情感丰富,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悟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