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其倬
碧云寺:碧云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佛寺。兹事良义举,我更借箸筹。圣贤律既往,褒罚语不浮。善固揭百世,恶亦昭千秋。诛奸赖直笔,不系冢去留。上世戮鲸鲵,封骨高崷崷。请肆彼遗骼,存此招魂丘。用之作京观,事异理亦侔。覆辙留眼前,后车庶回辀。殷墟歌《离黍》,鉴之者有周。 碧云寺:碧云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佛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碧云寺的历史和现状的关注以及对佛教教义的尊崇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其内容主要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家乡而产生的深深忧愁和对妻子的深情厚谊。下面是逐句的解读和赏析: 1. 湿云低似幕 译文:湿润的云朵低垂像帷幕一样。 注释:湿云,指带有雨意的云;低如幕,形容云层厚重、密集到几乎要遮住天空的样子。 2. 永日坐如年 译文:整日坐着感觉时间如同一年那么漫长。 注释:永日,指一整天的时间;坐如年,形容时间的长久让人感到时间仿佛静止了一样。 3.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全诗通过描写碧云寺的建筑和周围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腐败、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之情。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1. 碧云寺:碧云寺是一座古老而壮丽的寺庙,位于寿安山南麓。 2. 前貌众龙象:寺庙的前身曾是众多龙象的住所,象征着威严与尊贵。 3. 后植千松楸:寺庙后方种植了数千棵松树和楸树,为寺院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4. 于经首作俑:在佛教经典中
【注释】 风雨初更歇,凉蟾已在天。--“风”和“雨”,是中秋月色的两种不同的写照。“凉蟾”,即秋月。“天”,指天空。 涔涔终不湿,炯炯只孤悬。--“涔涔”是水声,“炯炯”是月光。 发映千茎白,秋逢两度圆。--“发”,指荷叶上的露珠;“千茎”形容荷叶多。“秋逢两度圆”,指月亮在秋天里又圆又亮。 三吴烽堠静,弦管自年年。--“三吴”泛指江南地区。“烽堠”,即烽火台。“弦管”,指琴瑟等乐器。“年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时,要把握以下内容:诗的体裁(五言律诗);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此题要求赏析“晓行”一诗,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秋天所作。诗人在蜀地游历时,清晨出发去江陵。 “早行无定时,愁客苦夜永。”起笔突兀,一气呵成,开篇即点明“晨行”,并紧扣主题,直叙旅人“愁客”之苦。
【注释】离抱:别离怀抱。释:解脱,解除。秋宵:指秋天的夜晚。梦回:梦中返回。远塞:边塞遥远的地方。月好:月光美好。殊方:异地,别邦。蜡泪红垂地:蜡烛滴下的蜡油像红色的泪珠一样下垂在地面。蛩(qióng)声寒近床:蟋蟀的声音使人感到寒冷,仿佛在靠近床边。遥怜:远远怜爱。多病后:生病之后。吟罢正回肠:吟咏完毕正好触动内心伤感。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深秋之夜,主人公独宿于外时所思之景、所感之怀
【注释】 行役:出外服役。晓发:早晨出发。衔哺(xián bǔ)恋故枝:鸟衔食哺雏,依恋着旧树枝。比喻人对父母、妻子的眷恋之情。重离别:又一场离别。况我亲衰时:何况我年老体衰之时,更应珍惜与亲人团聚的时光。升堂:登堂入室或登高。暗泪肠中垂:暗里流下泪水在心口上。向何处:到哪里去。先说还家期:先说回家的日子。慈亲:对父母的敬称。起送我:起来把我送到门外。语好颜色凄:说话和蔼而脸色凄凉。爱我不便哭
这是一首感怀诗,诗人以长平之战的历史为背景,抒发了对阵亡士卒的哀悼之情。 丹水桥边落日明,头颅山畔晚烟生。 注释:丹水桥,即丹水之桥,是古时通往秦地的重要通道。落日明,意味着夕阳西下,天边余晖洒在江面上。头颅山,指的是华山。晚烟生,意味着傍晚时分,天空中烟雾缭绕,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十年碧血无遗磷,几簇黄沙有废城。 注释:碧血,形容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遗磷,意为鲜血未干,化为磷火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它描述了古北口的壮丽景色和历史的变迁。下面我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古北口 九边雄寰中,古北乃其一。 北顾阚居庸,南境抵辽碣。 屹然介其间,长垣兀积铁。 高冒峰峦巅,低竟蛟龙窟。 晴空展虹霓,海势现城阙。 千里不可穷,随山远曲折。 城头一抔土,黎庶九州血。 注释:在九个边防重镇中,古北口是其中之一。从北方俯瞰,可以看到居庸关,而南方则抵达辽河的岸边。这里地势险要
与熊敏思登蟠龙山顶望都城值大风有感呈敏思 城中拄颊看西山,千峰历历横眉端。 山头倚杖望城市,万雉鳞鳞在足底。 左有潞水右太行,桑干流合东南方。 王气中开千万𥜥,上应北斗兴明堂。 琼楼十二门九阍,王侯甲第丽青春。 大风忽起白昼昏,俯视一气不可分。 唯见参天苍苍之绿树,蔽空翳翳之浮云。 浮云绿树朝复暮,英雄竖子俱成尘。 君不见石瓮山中耶律墓,碧云寺后于经坟。 连云楼观已倾圮,满山松柏摧为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