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无定时,愁客苦夜永。
出门望明河,月在西峰顶。
木叶落衣上,马蹄踏人影。
荒鸡树上啼,秋星露中冷。
情惬耳目幽,身倦道途迥。
荦确闻车声,更上东南岭。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时,要把握以下内容:诗的体裁(五言律诗);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此题要求赏析“晓行”一诗,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秋天所作。诗人在蜀地游历时,清晨出发去江陵。

“早行无定时,愁客苦夜永。”起笔突兀,一气呵成,开篇即点明“晨行”,并紧扣主题,直叙旅人“愁客”之苦。

首联中“愁客”,“指旅途上的行人”,这两句写旅人早晨出行,没有固定的时间,内心愁苦难耐,长夜漫漫难以忍受。

颔联写“出门望明河”,而月亮却挂在西峰顶上。“月在西峰顶”一句,既写出了“晓行”时天色已晚,也写出了诗人所见的景色。

颈联写“木叶落衣上,马蹄踏人影”。诗人以“木叶”“马蹄”“人影”三物为线索,写出了山高路险,秋色萧瑟,行人行至此处,更觉孤寂凄凉。

尾联写“荒鸡树上啼,秋星露中冷”。“荒鸡”指寒砧声,诗人听到荒鸡的叫声,看到秋星映衬着清冷的露珠,感到秋意更加浓重、更加凄冷了。

【答案】

①“晨行无定时”中的“无定时”,突出了诗人早起出游的时间不固定。②“愁客苦夜永”中的“愁客”,指的是“旅途上的行人”;“长夜漫漫难以忍受”中的“长夜漫漫”,突出了旅人内心的愁苦之情。③“月在西峰顶”中,“月在”“西峰顶”两个词语,写出了诗人所见之景。④“木叶落衣上,马蹄踏人影”中,“木叶落衣上”突出了山路之高;“马蹄踏人影”突出了山路之险。⑤“荒鸡树上啼,秋星露中冷”中,“荒鸡”指寒砧声;“秋星露中冷”突出了秋日之凉。⑥“情惬耳目幽,身倦道途迥”中,“情惬”与“耳”“目”“心”相联系,写出了诗人旅途所见、所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身倦道途迥”突出了行者的疲惫。⑦“荦确闻车声,更上东南岭”中,“荦确闻车声”突出了山路之险,也突出了诗人对旅途艰险的担忧。

译文:

早晨早早就出发,没有固定的行程时间,心里愁苦难耐,长夜漫漫令人难以忍受。

出门望天边明河,但见月光映照西山之巅。

树叶飘落沾衣上,马蹄踏过留下影儿。

远处荒山上传来鸡鸣声,秋星点点洒满清冷露水。

我的心情舒畅耳畔静,身疲体倦道路遥迢。

崎岖不平的路上听见车轮声,再往上攀登到西南的山岭。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行者旅途劳顿的诗。前四句写旅人的行程和心情。开头二句说:“早行无定时,愁客苦夜永。”说明旅行时间不固定,心情愁苦,难以入眠,因此只好在深夜才起床出发。首句“愁客”,指旅途中的行人,第二句“苦夜”,表明其心情之苦闷。中间两联描写旅途所见所感。“出门望明河”、“月在西峰顶”,写远眺所见之景。“木叶落衣上”、“马蹄踏人影”,写近观所见之景。最后两句写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荒鸡树上啼”、“秋星露中冷”,写途中所闻之声与所见景象,都渲染出旅途的寂寞凄清之感。结尾两句写旅途的劳顿之苦。“荦确闻车声,更上东南岭”是旅途中的听觉感受,“更上东南岭”则是旅途中的视觉感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