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涧上草堂徐昭法先生故居

先生居涧上,生死世相忘。
剩有三间屋,而无一瓣香。
冰霜堪久耐,薇蕨共谁尝。
留得潺潺水,终年护草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涧上草堂徐昭法先生故居》是清代诗人马日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姓名与生平:马日琯,字秋玉,号嶰谷,安徽祁门人,生于乾隆年间,卒于嘉庆时期。他与弟曰璐以诗歌闻名于当时,被时人并称为“扬州二马”,在文学领域享有盛名。
  • 创作背景:诗作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乾隆初年,马日琯与他的兄弟一同参与科举考试,但并未应举。他喜欢结交宾客,并且有一座名为“小玲珑山馆”的园林,还有“街南老屋”。他在四库馆开设期间进献书籍七百余种,其著作《沙河逸老集》亦为人所熟知。
  1. 作品内容详解
  • 主题思想:《过涧上草堂徐昭法先生故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诗中的“先生居涧上,生死世相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和对世事看透后的淡然处之。
  • 艺术特色:此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通过简洁的语句和朴素的语言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例如,“剩有三间屋,而无一瓣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简朴,同时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1. 文化价值分析
  • 历史价值:《过涧上草堂徐昭法先生故居》作为清代的一首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还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古代文人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途径。
  • 教育意义: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过涧上草堂徐昭法先生故居》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优美诗歌,更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递着人文的精神。对于热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