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为程晓山题照

尺幅谁图写,块礧寄其胸。
超然与物,无忤绰有阮嵇风。
讵识渭滨严濑,多少文经武纬,只在卷舒中。
暂尔谢尘网,分付白云封。
一溪水,千丈壁,万株松。
烟波浩渺,收拾钓艇与诗筒。
莫问蚁王鹿逐,但看鸟婚花嫁,变态亦何穷。
放眼乾坤大,海阔复天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 为程晓山题照》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程晓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深厚的友谊。下面是对这首词的介绍:

  1. 作品简介
  • 《水调歌头 为程晓山题照》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84年所作,当时苏轼因被贬谪而与程晓山分别。程晓山是苏轼的挚友,两人友情深厚,经常互相赠诗。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程晓山的深深怀念和对他的敬仰。
  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何处是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译文:
    在中秋之夜,苏轼举杯邀明月,询问明月:“这高远的天空中,究竟有没有一个属于我们人类的居所?”他既感叹自己身在人间的孤寂,又不愿接受现实的残酷;既希望飞升九天去追寻仙道,又害怕身处仙境而感到寒冷。于是他翩翩起舞,舞动着身影,仿佛要与影子一同入梦乡。然而他不禁疑惑:这样美好的夜晚,月亮为何总是不满足于团圆的样子,偏偏要在离别的时候才显得圆呢?世间的人事都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自古以来,这样的事情很难做到十全十美。但愿人们能够永远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也能共享那皎洁的月光。
  1. 创作背景
  • 苏轼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后,与程晓山的友情愈发深厚。在这一时期,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是与好友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慰籍。因此,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苏轼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对好友的怀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苏轼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这首词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 此外,苏轼还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起舞弄清影”,将舞动的身影与月影相映成趣,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1. 影响与评价
  • 这首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面貌和文化风貌。
  •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词不仅是欣赏古代文学的佳作,更是了解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口。通过阅读苏轼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