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刘好愚

老惫息匡床,亲朋乱梦寐。
山阻江海迷,飞音又伤逝。
好愚伟丈夫,神完骨峻厉。
胸中经国谟,抱能靳未试。
退劳乡并役,寸效见嗟异。
缩地赞长房,屡竭囊底智。
登危游羿彀,况瘁程功岁。
扰扰溃成谋,汹汹陷众喙。
预戒制一棺,趋死躬殉易。
愧我诗酒污,束手瞠目视。
兵起脱破巢,枯枝卯蝉蜕。
海市挈歌哭,倒肠收气类。
归傍郁孤台,味永楞伽字。
逃禅促为鬼,孰张烈士志。
世难益层叠,南云杂烽燧。
捍患失健者,魂逐涕沾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哀刘好愚》并非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因此无法直接介绍其内容。但是,根据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刘古愚是一位在清末民初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国民、以学为政、全民皆学等方面的强调,以及对实业兴国理念的提倡上。

刘古愚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对于理解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实践者,他的许多思想和理念都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例如,他强调“强化国民”的概念,认为只有通过全民的教育才能实现国家的强盛。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刘古愚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他不仅重视传统的儒家思想,还积极引进西方的思想文化,试图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找到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这种跨文化的融合思想体现了他对于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倡导,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古愚的教育救国和实业兴国的理念,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认为,教育是改变国家命运的关键,而实业则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还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这些理念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尽管《哀刘好愚》可能并不是一部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但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通过对刘古愚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思想动态,也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