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托灵光中,水石敢逃世。
古木敷长阴,广殿百灵卫。
尊者孰非我,竖指同初地。
钟音荡如丝,生天恋微曳。
侧峰霄汉表,梯级悬寒吹。
修篁夹蔽之,幽幽积魑魅。
径转碧藓枯,壑峙白烟衣。
荒亭挽梅色,娱坐西来意。
微阳澹江湖,风阔雁成字。
孤襟合混茫,醒客起梵呗。
自灵隐登韬光
介绍
《自灵隐登韬光》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是晚清时期著名的诗人。陈三立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他在戊戌变法期间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曾获得光绪皇帝的赞誉。其诗歌创作风格独特,以深沉、含蓄著称,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诗歌内容概述:《自灵隐登韬光》作为陈三立的作品之一,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诗中描述了从灵隐寺出发,前往韬光庵的旅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境。首两句“群托灵光中,水石敢逃世”表达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的向往;而“山高林深鸟声绝,时闻钟磬隔溪来”则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如“古木敷长阴,广殿百灵卫”等,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研究清末近现代文学和诗人情感表达的重要作品。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这首诗作不仅是陈三立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时期的文化特征。在当时社会转型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在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思想上的解放,陈三立的这首诗恰好捕捉了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试图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种对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文学价值分析:《自灵隐登韬光》作为陈三立的代表作品,其文学价值体现在多方面。首先,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群托灵光中,水石敢逃世”,“古木敷长阴,广殿百灵卫”,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其次,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能够深刻地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世界的观察。再次,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更是其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对后世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自灵隐登韬光》是陈三立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诗歌,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艺术成就,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清末民初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