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岭憩初阳台

拽奇遍湖山,葛岭漏不数。
挟辈穿桑林,栖乌亦同举。
石径吹秋香,人影湿微雨。
向背列精庐,木杪浮岛屿。
攀登获壮观,下唾十万户。
遥岫围长蛇,湖江互吞吐。
飞扬铙吹声,叶底城郭古。
暧暧初阳台,仙人在何许。
丹井污将竭,众生谁活汝。
一瞬小朝庭,草根蟋蟀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葛岭憩初阳台》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关于自然景观的诗歌,作者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该诗描绘了葛岭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历史的沉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是晚清著名诗人,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他曾任官吏部主事,参与强学会等政治活动。光绪15年己丑科中进士,后因参与戊戌变法失败而遭贬,晚年寓居上海。
  1. 诗歌原文
  • 拽奇遍湖山,葛岭漏不数。
  • 挟辈穿桑林,栖乌亦同举。
  • 石径吹秋香,人影湿微雨。
  • 向背列精庐,木杪浮岛屿。
  • 攀登获壮观,下唾十万户。
  • 遥岫围长蛇,湖江互吞吐。
  • 飞扬铙吹声,叶底城郭古。
  • 暧暧初阳台,仙人在何许。
  • 丹井污将竭,众生谁活汝。
  1.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描绘:诗歌开头四句“拽奇遍湖山,葛岭漏不数。”描述了葛岭遍布的山水美景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的湖水清澈可见底,山峦连绵起伏,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 历史遗迹的赞美:“挟辈穿桑林,栖乌亦同举。”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建筑和自然景观的赞赏。这里的“桑林”和“鸟”都是古人生活的写照,展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氛围。
  • 历史文化的思考:“石径吹秋香,人影湿微雨。”通过秋天的景色和细雨的描写,引发了对古代历史的思考。这里的“石径”和“人影”都暗示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 神秘仙境的探寻:“向背列精庐,木杪浮岛屿。”描绘了葛岭上神秘的仙境,给人以遐想空间。这里的“精庐”和“岛屿”都是仙境的象征,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 人生哲理的抒发:“攀登获壮观,下唾十万户。”通过攀登葛岭的壮丽景观,表达了人生的豪迈和对历史的感慨。这里的“十万户”代表了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积淀。
  • 历史沧桑的感叹:“遥岫围长蛇,湖江互吞吐。”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这里的“长蛇”和“互吞吐”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更迭。
  • 生命意义的追问:“飞扬铙吹声,叶底城郭古。”通过音乐和城市遗迹的描写,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这里的“铙吹声”和“城郭古”都暗示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 神秘仙境的追寻:“暧暧初阳台,仙人在何许。”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仙人的向往。这里的“初阳台”和“仙人”都暗示了神秘和超脱的境界。
  • 历史遗迹的赞美:“丹井污将竭,众生谁活汝。”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述,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展望。这里的“丹井”和“众生”都暗示了历史的传承和生命的延续。
  1. 作品影响
  • 文学地位:《葛岭憩初阳台》虽然不是一首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但它作为陈三立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文化价值:《葛岭憩初阳台》中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不仅是中国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葛岭憩初阳台》是一首描绘葛岭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历史的厚重。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仰,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