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杂感五首 其三

天有所不覆,地有所不亲。
汝不自定命,天地矧不仁。
猛虎捽汝头,熊豹糜汝身。
蹴裂汝肠胃,咋喉及腭唇。
长鲸掉尾来,睒睗齿嶙峋。
汝骨为灰埃,汝血波天津。
吁嗟汝何有,道在起因循。
大哉生人器,千圣挈其真。
尽气赴取之,活汝颦与呻。
媛媛而睢睢,永即万鬼邻。
踯躅荒江上,泣涕以沾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善夫的《江行杂感五首 其三》是明朝文学家郑善夫的作品。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与生平
  • 郑善夫:字继之,号少谷,又号少谷子、少谷山人等,闽县高湖乡(今福州郊区盖山镇高湖村)人。他是明代的一位官员兼儒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上的起伏,曾因反对南巡而遭杖责。在正德时期,他担任过礼部主事和员外郎等职,但最终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嘉靖初年,他起任南京吏部郎中,后因书法和绘画技艺受到赞誉,著有《郑少谷集》等作品传世。
  1. 诗歌原文及其解析
  • 原文:“暮出北郭门,蹴蹋万柳影。载此岁晏悲,往溯大江永。”
  • 诗意:诗人在傍晚走出北郭门,践踏着无数柳影。承载着岁末的哀伤,前往遥远的长江深处。
  •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蹴蹋”一词用来形容行走时脚步沉重的声音,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岁晏悲”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心中所感受到的悲伤与忧愁。
  1. 诗歌背景及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这首诗写于明代中后期,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诗人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内心的痛苦与忧虑可想而知。
  • 文化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秋季常常被视为一个充满哀愁的季节,与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相呼应。诗中的“岁晏悲”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首诗中,“踏青”、“落叶”、“江水”等意象都极具画面感,使得整首诗显得格外生动。
  • 结构布局:全诗采用了平行结构,前两句描写了诗人离开城门的场景,后两句则是对内心感受的抒发。这种结构使得诗歌层次分明,情感逐渐深入。
  1. 诗歌的现代价值
  • 思想启迪:这首诗提醒现代人要珍惜时光,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要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要关注社会问题,努力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美学价值:从美学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郑善夫的《江行杂感五首 其三》不仅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深厚造诣,也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时代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