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入彭蠡次黄鲁直宫亭湖韵

吾生有涯知无涯,自分愚浊长终尔。
昊天震愆逢百罹,岁时往还复经此。
十年记语庐山僧,登高眺远留茅亭。
今日扁舟入湖口,可怜湖水浓于酒。
四迷洲渚浸渺冥,群鸥丛雁纷相迎。
举钓长竿诺已宿,大波为山风为屋。
去去榆枋逐北飞,白头逃世此中归。
胸置灵君铲城府,鼍驾龙吟遍处处。
青霄引我万斛舟,我百不如焉足羞。
独有千秋万岁恨,斟酌蓬蒿殉一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三立的《由江入彭蠡次黄鲁直宫亭湖韵》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抒情色彩的作品。下面将深入解析这首诗的内容、主题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活跃于文坛,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并称为“维新四公子”。
  • 政治活动:作为维新运动的参与者之一,陈三立体认国家和社会的改革需要,曾参与强学会并参与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他的政治理想和行动,使他在历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1. 作品原文
  • 诗篇名及作者:此诗名为《由江入彭蠡次黄鲁直宫亭湖韵》,作者是陈三立。
  • 诗句原文:吾生有涯知无涯,自分愚浊长终尔。昊天震愆逢百罹,岁时往还复经此。十年记语庐山僧,登高眺远留茅亭。今日扁舟入湖口,可怜湖水浓如酒。四迷洲渚浸渺冥,群鸥丛雁纷相迎。举钓长竿诺已宿,大波为山风为屋。去去榆枋逐北飞,白头逃世此中归。胸置灵君铲城府,鼍驾龙吟遍处处。青霄引我万斛舟,我百不如焉足羞。独有千秋万岁恨,斟酌蓬蒿殉一邱。
  1. 诗意解读
  • 哲学意蕴:诗中的“吾生有涯知无涯”表达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对无限知识的追求和向往。这反映了陈三立对人生和宇宙的认识,认为虽然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却是无穷无尽的。
  • 社会情感:诗歌通过描写诗人进入彭蠡湖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赞美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同时,通过对鸥鸟和群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和对自然界生命力量的敬畏。
  1. 艺术风格
  • 意境营造:陈三立的诗歌常常具有深邃的意境和广阔的视野。在《由江入彭蠡次黄鲁直宫亭湖韵》中,诗人通过对彭蠡湖的自然景观的描绘,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艺术世界,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 语言运用:陈三立的诗作语言精炼而富有力量,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例如,“四迷洲渚浸渺冥”中的“渺冥”一词,既形容了湖面辽阔的景象,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追求。
  1. 历史背景
  • 清末民初的社会环境:这首诗创作于清末民初,这是一个中国近代社会动荡、思想解放的时代。社会的转型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冲突和困惑。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时代的烙印和个体的心声。
  • 文化交融的影响:由于晚清以来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文化交融为陈三立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他也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

陈三立的《由江入彭蠡次黄鲁直宫亭湖韵》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是陈三立个人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