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鼓山城气益振,郁葱古翠散湖唇。
坡翁负却九华石,欲起当年李正臣。
由九江夜趋湖口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九江夜趋湖口其二》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的作品。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作品背景:《由九江夜趋湖口其二》创作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属于陈三立的诗作之一。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文学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陈三立作为当时的文人,其诗作往往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点与情感。
诗歌原文:首句“旗鼓山城气益振”,描绘出夜色中山城的雄壮景象,仿佛旗鼓齐鸣,气势如虹。紧接着的第二句“郁葱古翠散湖唇”,则是对山城周围环境的具体描写,郁郁葱葱的古树环绕湖岸,景色宜人。最后一句“坡翁负却九华石,欲起当年李正臣”,通过“坡翁”这个代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或他人过去成就的回忆和怀念。
文学赏析:陈三立的这首诗通过对九江夜景和周边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壮丽而古朴的山水画卷。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历史遗迹的怀念。通过对这些元素的组合,诗人传达了个人对于历史和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感慨。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意境的营造上。陈三立擅长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中的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色彩。其次,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由九江夜趋湖口其二》是陈三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陈三立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通过阅读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