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九江夜趋湖口 其一

五老看人往复还,风涛百里两三湾。
石钟祗在竿灯末,传粥烟萝僧夜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九江夜趋湖口 其一》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诗人生平:陈三立,字伯严,号云举,晚号石遗,湖南长沙人。他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状元,也是近现代中国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诗歌风格:陈三立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富有艺术感染力。他的诗歌多表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追求。
  1. 诗歌原文
  • “旗鼓山城气益振”:描述了庐山(五老峰所在地)的山城在夜晚时分,灯火辉煌、气势恢宏的景象。
  • “郁葱古翠散湖唇”:描绘了庐山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和青翠欲滴的山色,仿佛它们在轻轻拂动,将景色渲染到了湖边。
  • “坡翁负却九华石”:借用了古代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之情。九华山位于安徽池州境内,与庐山相邻,这里提到的“九华石”很可能是指庐山的岩石地貌。
  • “欲起当年李正臣”:可能是指历史上有名的文人或英雄人物,李正臣在这里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
  1. 诗意解析
  •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中通过对山城夜景、山色湖光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的自然之美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历史文化的反思: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反映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 个人情感的表达: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庐山的感受,传达了自己对家乡和国家的深情。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诗歌中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如“风涛”、“石钟”、“传粥烟萝僧夜闲”,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意境美。
  • 语言的精炼:陈三立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律,诗句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节奏感。
  • 主题的深刻:虽然诗篇简短,但所蕴含的主题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历史的回顾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由九江夜趋湖口 其一》不仅是陈三立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清末近现代初诗歌发展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陈三立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