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 其六

大孙羁东溟,诸孙解西史。
三龄稚曾孙,伊嚘学兄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追忆与哀思。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

  1. 诗作背景
  • 作者介绍:陈三立,清末近现代初的著名诗人,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维新志士。在国家面临危亡之际,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倡变法图强,积极协助父亲广结天下英才。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1902年的夏至,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清朝末年的政治变革和民族危机交织在一起,为陈三立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诗词原文
  • 小立风满山,默祷泪如泻。
  • 万古落心头,仍卧峥庐夜。
  • 几日酹春风,儿归又长至。
  • 荒茫五洲间,馀此呼吁地。
  1. 诗意解析
  • 悼念之情:诗中“默祷泪如泻”表现了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及对其离世的哀悼之情。诗人通过泪水的流淌,传达了自己内心无法抑制的悲痛。

  • 历史的感慨:“万古落心头,仍卧峥庐夜。”这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即使身处历史的深处,仍旧怀揣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忧虑。

  • 时空的感怀: “几日酹春风,儿归又长至。”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飞逝、岁月流转的感慨。诗人通过祭拜春风,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对时间的无奈和对生命的珍惜。

  • 时代的思考:“荒茫五洲间,馀此呼吁地。”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诗人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世界之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呼吁。

《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不仅以其深沉的情感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更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启示着后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