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孙羁东溟,诸孙解西史。
三龄稚曾孙,伊嚘学兄语。
【注释】
壬寅:指宋高宗绍兴十一年。长至,指冬至。峥庐:山名,在今安徽歙县北。谒墓:祭祀祖先坟墓。大孙:指长子。羁东溟:被囚禁在东海之上。诸孙:指其他儿子。解西史:解释《尚书》,即《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三龄稚曾孙:指作者的小儿子。伊嚘学兄语:指孔子的话。嚘,同“语”,说话。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作品,写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冬至日。当时,陆游因受投降派排斥,闲居家乡,与长子万里分家,兄弟感情十分不好。但陆游仍然不忘国难,对弟弟的《书经》有很深的研究,所以仍以兄弟相称,并写了这首《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 其六》。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目的。从“长至”二字可知是冬至之日。“峥庐”是山名,在徽州歙县北,这里指代故乡。“谒墓”说明是祭扫坟墓,也是为长子万里去的,因为长子万里在金朝做过官,故有此说。
中间两联,由兄弟关系而转入对往事的回忆。第一句回忆大孙万里在金朝做官时,自己被拘押在大海上;第二句回忆次子万里在金朝做官时,诸孙们已懂得《尚书》,能解说《尚书》。“大孙羁东溟”二句,意思是说老大远在东溟被拘禁,其他孙子都解了《尚书》,懂得其中的意思。“诸孙”指次子万里及诸弟之子。“诸孙解西史”一句的意思是说,诸孙已经了解《书经》的意思了。
最后两句回忆自己小儿子幼时,曾祖父教导他,要像孔子那样学习,不要随波逐流。
此诗抒发了陆游对弟弟的深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壮志未酬和对国家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