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是吾家物,宁敢失坠之。
江南可怜月,遂为儿所私。
《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之五
“贫是吾家物,宁敢失坠之。”这句诗出自近现代诗人陈三立的《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 其五》,表达了诗人对家族财富不能被轻易挥霍或丧失的深深忧虑。陈三立身为清末维新志士,目睹国家危机而深感痛心;他的人生经历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挫折与失落,也见证了父亲因政治变革被贬斥的命运。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物喻人,以家中之物象征家族的荣耀与责任,警示后人不可轻忽,更应谨慎珍惜。
“江南可怜月,遂为儿所私。”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江南月色的无限眷恋及无奈之情。江南水乡的月夜,历来为文人墨客所赞美,然而此刻,这美好的景致似乎只属于诗人的儿子,诗人只能默默祈祷,希望这份美好不被破坏。
赏析:
陈三立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著称。他的《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 其五》不仅反映了个人经历的沉痛与哀愁,也映射出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个人命运多舛的背景。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抗争,以及他对传统价值观念和家族荣誉的坚守。
这首诗不仅是陈三立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那个时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心态的真实写照。在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许多有志之士都在为国家的命运担忧,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感到迷茫。陈三立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学习和借鉴的重要精神财富。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陈三立的思想深度和他的文学艺术成就。这不仅是对陈三立本人的一次回顾与致敬,也是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一次深情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