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春漠漠,一榻雨翻翻。
草暗蛙鸣槛,灯寒鼠齧垣。
深恩犹几杖,孤恨自朝昏。
月出墓门石,应多蜗篆痕。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同时结合着题目中“赏析”的要求来理解、分析、欣赏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夜雨是诗人客居他乡时的一种感受,也是诗人羁旅生活的写照,是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寂寞之情的真实流露,也是他内心悲凉与无奈的反映。《夜雨》一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内心的忧伤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山春漠漠,一榻雨翻翻。草暗蛙鸣槛,灯寒鼠齧垣。
首联“四山春漠漠”,点明了地点——客居之地,交代了时间——暮春时节。“春漠漠”既写出了暮春时节天气阴郁,万物萧条,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一榻雨翻翻”描写的是诗人夜不能寐的苦闷心情,诗人躺在一张竹床上,听着外面的雨声,无法入睡,只好辗转反侧。“草暗蛙鸣槛,灯寒鼠齧垣”两句描写了诗人夜不能寐的苦闷心情和所见之景:窗外草丛昏暗,蛙声阵阵,而室内则灯火摇曳,老鼠啃咬墙壁。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客居之人的孤寂。
深恩犹几杖,孤恨自朝昏。
颔联“深恩犹几杖,孤恨自朝昏”两句,诗人由外景转至内景,描写自己独处时的处境,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忧愁。“深恩犹几杖”一句,诗人借古讽今,以古人的恩情来衬托自己的处境,也暗示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孤恨自朝昏”,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出墓门石,应多蜗篆痕。
颈联“月出墓门石,应多蜗篆痕”两句,诗人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夜景图,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哀愁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月色映照下的坟墓和石阶上的蜗牛留下的足迹以及残破的门扉上的蜗迹这些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为黄梅令期间,其背景与《登科后》相同。
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忧郁苦闷的。他在这首诗中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雨滴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雨幕笼罩着周围的群山;而在这寂静的环境里,只有一具卧榻上翻飞不息的蚊虫声。接着,他又描写了屋内的陈设:昏黯的光线中只见到一只青蛙正在鸣叫,在它的旁边是一张低矮的木桌;在昏黯的光线中,可以看到一只小老鼠正在啮咬着一根粗大的木头,而那粗大的木头正好位于墙根。诗人还描写了他所见到的景色:在屋外的夜色中,可以看见几座高峻的山峰,而在山上的墓地前有一块石头,上面长满了苔藓。最后,诗人又描述了他所见到的蜗牛:在月光下,它正爬行在那道石阶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印迹。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语言也很美。整首诗都采用了白描手法,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句句都是精心雕琢出来的佳句。
【赏析】
《夜雨》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贬谪永州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的结构严谨完整,语言精练含蓄,音节悠扬宛转,风格朴素自然。全诗以“夜雨”为中心意象,围绕这一意象,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雨夜的静谧、雨夜中的孤寂、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写得如画如诗般动人。